减法(书)

减法是应对无需与纷杂的思维法则。这不意味着极简主义,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或者反对技术,也不意味着尊奉某种闲适之道。

作者:莱迪·克洛茨,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行为科学家》专栏作家。

 

减法

 

看见“更多”

人们很容易把减少当成一种损失。缺乏对于“少”的直觉,或许是我们很难想到减法的一个原因吧。就像我们具有获取物品的本能样,我们对于数量的本能当然是求“多”,而不是求“少。

 

第一章

“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少”的真谛

自从当上教授之后,我一直试图把对“少”的兴趣由单纯的思考转变为可行的研究。

“少”其实是一种状态,达到这一状态靠的正是减法。

我们选择加法,或许是因为我们更喜欢自己制作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宜家效应”(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往往会高估其价值,从而在价值判断上产生认知偏差。)选择加法,或许是因为删减东西就意味着要承认之前添加的属于沉没成本;或许是因为我们相信:如果某个事物存在,那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或许是因为失去比收获更令人不安。

可及性也会影响我们运用各种想法的频率。

引导更深层次心理探索的方法就是不断重复,是思维超越第一个跃入脑海的想法。

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求减法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让人们明白他们其实是喜欢减法的。

 

第二章  人类做加法的本能

展示自身能力的本性

它们付出大量心血修筑华丽的鸟巢,其目的就是证明自己具有良好的基因。

生物体产生各种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因,那就是表明自身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

“应对环境的内在需要”不仅是为了生存,而且是为了避免无助感。

成功完成任务是我们满足内在需求的一种途径。

 

天生获取物品的本能

在行为现代性的初期,生存意味着不断寻找食物,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如今,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觅食,健康的身体甚至需要少吃东西。但是,我们仍然喜欢吃。在我们寻求卡路里摄的悠久历史中,饮食帮助我们生存并将基因一代又ー代地传下来。尽管我努力克制食欲,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把一整袋薯片吃光。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