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 (文)
艺术疗愈是一种心理干预方式,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通过专业组织和医院的推动,以及公益讲座等途径的普及,有望惠及更多人。
艺术疗愈是近年来在心理健康领域兴起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通过各种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帮助人们舒缓压力、提升正能量、改善心情的一种心理干预方式。
艺术疗愈发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心理学家发现,在医院里给病人提供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能显著改善他们的情绪,减轻痛苦。这种“以艺育人”的理念逐渐在医疗系统内外传播开来。现在,世界各地的心理咨询师都会根据个案需要,将艺术创作或欣赏元素融入谘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
艺术疗愈为什么有助心理健康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艺术活动可以分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焦虑。当你全神贯注地绘画、弹奏乐器或者观看一场戏剧,大脑中与压力和困扰相关的那一部分就会暂时“关闭”,给过负荷的思维和情感一个喘息的机会。
第二,艺术活动可以增强人们正面情绪。无论是亲手创作还是欣赏他人作品带来的美的体验,都能激发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素等“快乐荷尔蒙”,让心情感到放松和愉悦。这有助心灵疗愈。
第三,艺术活动有利于建立自信和成就感。当你在音乐、绘画等方面有所建树,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更有意义,对未来也更有期待。这对改善自卑、焦虑和抑郁症状很有好处。
总的来说,艺术疗愈为我们打开了心理治疗的新窗口。通过与艺术的互动,我们可以暂时忘却烦恼,获得正能量,重拾自信。应用得当的话,它的确能成为一剂很好的“心灵退烧药”。
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艺术疗愈呢?下面给出一些建议:
1. 注重个体化。根据个案的喜好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有的人喜欢写诗歌,有的人擅长绘画,都可以发挥疗愈作用。
2.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让当事人全身心投入创作,而不必拘泥于作品的完美程度。因为释放压力、获得正能量的关键就在于那份投入感。
3. 创设安全氛围。让当事人感到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而不必担心被评判。这是实现艺术疗愈的基础。
4. 注意疗效评估。可以使用心理评估量表,了解当事人在艺术疗愈前后的变化。这有助优化方案,提高疗效。
那么艺术疗愈在不同年龄段的应用效果如何呢?研究显示,这种疗法对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都有明显帮助。
儿童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敏感时期。通过艺术游戏、绘本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艺术体验,不仅能培养创造力,也有助舒缓焦虑、增强自信。青少年面临学业、升学、人际等多重压力,艺术创作则为他们提供了宣泄内心情绪的渠道。绘画、写生日记等活动已被证实对改善他们的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有积极作用。至于老年人,他们的生理机能正面临衰退,而艺术疗愈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满足感,缓解痴呆等疾病的症状,是很好的延缓衰老方式。
可见,艺术疗愈能为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需要提供支持。它那独特的舒缓、净化、治愈之力,令人迷恋和赞叹。相信通过心理学工作者的推广应用,这股青春永驻的清流会流淌到更多困顿心灵的田野。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艺术疗愈并不是万能药,它更适合作为辅助治疗。对于严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还需要配合药物和其他心理干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效果。此外,运用这种疗法也需要专业培训,新手可能难以掌握分寸。但总的说来,这种天然、温和、焕发生机的疗法,必将给许多劳累心灵带去一番清新和慰藉。
艺术疗愈的局限不仅在于疗效问题,在实践运用中也存在一定困难。比如,创作需要素材,但部分院所和家庭条件有限;专业人员稀缺,大多心理工作者艺术修养有待加强;参与者兴趣和专注力参差,治疗投入不足等。这些困难令艺术疗愈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
不过可以看到,这些年心理健康专业组织和医院在加大艺术疗愈相关研究力度的同时,也致力推动这种疗法向基层延伸。比如举办公益讲座提高公众认知,开设网络课程培养在线指导师资,或赠送美术用具让贫困地区也能获得相关服务等。相信通过这些努力,艺术疗愈必将惠及更多需要心灵抚慰的人。
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