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思想的真正含义(视频)

慈悲思想就是“与乐拔苦”的含义,比如《大智度论》中写的“大慈与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悲思想的真正含义

 

今天聊一聊“慈悲”这个概念。

大家都知道,这是佛学哲学的词汇。“慈悲”是梵语“Maitri-Karuna”的意译,“慈”是接近慈爱的意思、“悲”是悲悯的含义。

简言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的含义,比如《大智度论》中写的“大慈与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但是,“慈悲”的利他的思想并不只是后来大乘学派的主要观点。

早期佛教上座部经典中也有很多论述慈悲的为善思想,比如长阿含经中论述:“以慈悲心故,为说四啼”,即说四啼思想的原因,就是出于人的慈悲心。

所以单从文本层面来讲,利他思想在上座部与大乘佛教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而这种为善的思想,孔子也有相似的概念,比如笑迟问仁,子曰:“爱人”。即仁的含义就是慈爱、怜爱、同情他人的含义,和“慈悲”类似。

但是在孔子这里,“仁”又不简单的是“与人为善”的思想,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即在社会中人们应该克制自己,复以礼的方式来取代“礼崩乐坏”的当下社会,这个礼是指的提倡周礼或是儒家自创的礼数等。

 

而佛学中的慈悲,并没有提倡在广泛的社会人群中提出以“礼”的方式来践行爱人的思想,而是提出个体,尤其是修行持戒的个体应以助人的方式来完成爱人的思想。

即儒家“礼”的思想更符合外在的意识形态,而使一礼具有高于人群的话语权力。

而佛学的“慈悲”,仍还是在个体“自利利他”的人本层面、在修行层面上的,没有强烈要求其形成外在于人的社会约束力。

……

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视频。



去B站关注UP主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