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意识的同一性:唯识学八识(视频)

东方哲学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第三时学派,即佛学第三个阶段的观点。第一时学派,说上座部的阿含经典;第二时学派,讲大乘般若、中观等经典;第三时学派,说解深密等唯识学。

东方哲学

今天聊一聊东方唯识学关于意识体系思想的论述。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第三时学派,即佛学第三个阶段的观点。

第一时学派,说上座部的阿含经典;第二时学派,讲大乘般若、中观等经典;第三时学派,说解深密等唯识学。

唯识学仍然是以龙树的中观学为前提的,是在“世俗谛”,即语言能表述的前提下,继续完善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因为佛学认为,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能表达出“真如”真理,但为了完善理论,仍需要以“假名”来解释世界本体论与生死轮回本质等等问题,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法相宗。

唯识,“唯”是指万法唯识的含义。一切客观现象与心理现象都是在语识的体系下。

请识在佛学里通常指八识体系。

虽然也有早期经典提出有七识或九识的结构,但以唯识法相宗的通论认为,八识更符合道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

前五识很好理解,比如眼识是眼根缘色境所起的分别意识,其他的类似,但前五识都是需要依附第六识才起到“了别”的作用,因为第六识也是伴随着前五识同时俱起的。

而第六识意识,又指代了四种,即第一种“五同缘意识”,与其他五识同时而起、且“与彼共缘其境明了依之意识”,即这种意识也会和前五识同样面对相同的外境,起知觉“明了”的作用,

第二种“五俱意识”,也是会和前五识同时生起的,它的认识对象是前五识的经验以及“十八界”,即包含了对前五识认识对象的概念分别以及对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过程(十八界)的分别作用的意识。

……

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至西瓜视频或抖音寻找作者Yoloidea,观看视频。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