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之书(书)
一部庞大又别致的灯塔“纪录片”,精心筛选了最早的灯塔、最孤独的灯塔、迄今服役最久的灯塔以及因“命途多舛”而闻名的100多座世界最有名的灯塔,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
灯塔一直都是浪漫之地。即使是崇尚大自然的人,也从来不会反对矗立在偏远的悬崖上或僻静的海湾中的这些孤独的哨兵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灯塔并非印证了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相反,它们唤起了人类在面对惊涛骇浪和狂风暴雨时的弱小与孤独。灯塔的这种从容直面逆境的无畏形象也正是建造礁石灯塔的故事长久以来魅力不减的原因。这些建于离岸小岛或饱经海浪冲刷的礁石之上的高耸结构,其建造过程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搏斗人类与远非自己所能控制的力量抗争,最终依靠奇迹般的坚韧和毅力取得了胜利。
乙炔具备成为灯塔的理想燃料的潜力,因为它发出的白光亮度已经足够强,不需要像其他光源一样,为了增强亮度还要借助复杂的光学设备。1906年,达伦发明了乙炔灯,用气罐储存乙炔气体,并使用被称为“日光阀”的自动控制装置。铜片感知日光变化,会激活一个触发器使其在黄昏自动打开气门,黎明时又自动关闭。另一种控制阀门会制造闪光,在两次闪耀之间关闭气门。达伦甚至发明了种齿轮发条装置来定期换灯罩,因为灯罩用久了会大大影响光照效果。这些发明造就了无人值守且经济适用的灯塔,只需要一年检查两次即可。不久,达伦发明的灯就风行全球,从巴拿马运河到桑给巴尔,都有它的身影。非常不幸的是,1912年,就在达伦因对灯塔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不久,他在一次乙炔实验时遭遇爆炸,双目失明。
除了坚持记日志,守塔人还被要求逐一记录从灯塔观察到的任何一起海难,还要详细记下海难是如何发生的。灯塔史上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大多来自海难 当然,这里颇具讽刺意味因为灯塔本来是为避免海难而建。全球海岸线上有几处恶名远扬的航行险地,而孤独地驻守在这些地方的守塔人可能最先抵达海难现场,并尝试帮助沉船上的海员和乘客死里逃生。这种人道主义行为满足了维多利亚时代对感情丰富、情节曲折的戏剧和自我牺牲的理想主义的偏好。虽然守塔人自己似乎对这种救援行为的看法是偏向于实际的一一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平时的工作”,但是公众的热情被守塔人的英雄主义事迹点燃了,其中一些成了那个时代最常被反复诉说的故事。
一些灯塔爱好者喜欢指出,新奇怪异的当代航海方式(特别是美国控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存在出错的可能。他们问,是否有一天,老式、可靠的灯塔会重新亮起。但在现实中,灯塔似乎正稳步加入城堡和修道院的行列,成为备受喜爱但不求实用的历史景观。并且,与城堡和修道院一样,很可能许多灯塔最终仅剩一堆浪漫的废墟存世。毕竟,不发光的灯塔只是个没有功用的结构。或许,令人伤心的是后人再也看不到如朗费罗所见之景象一一“暮色渐浓时,看!多么亮啊/穿透那深紫的暮气/霎时间光芒四射/闪耀出异于尘世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