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点理论(文)
控制点理论:控制点一个描述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责任知觉的概念,指个体将责任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如命运、运气或机遇。
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一个描述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责任知觉的概念。具体来说,控制点是指个体将责任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如命运、运气或机遇。例如,一个人取得好成绩,你认为仅仅是她运气好,还是因为她的努力?当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很差,你认为是他命中注定,还是他没有照顾好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揭示你在控制点(认为事件受个体控制还是不受个体控制的倾向)这一人格维度上所处的位置。
有关控制点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心理学家罗特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罗特最初研究传统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来自于强化。罗特扩展了这些概念,认为学习还取决于个体对特定强化物的评价,也就是强化的价值。罗特认为,并非所有的强化都是等值的。某些强化物,如社会赞许和认同,并不被一些人所看重,因此这些人对此强化物没什么反应。除了最看重的强化物之外,个体对强化的预期也存在差异。有些人预期特定的行为能带来强化。换言之,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生活的结果。这就是罗特的学习行为的“期待模式”。有趣的是,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个体在每个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特征。也就是说,对强化的预期涉及到区分每一个体的个人特点。例如,假设一个人预期,以坚定的自信和命令的方式行事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她希望得到升迁时,就会预期在老板面前表现得坚定自信将得到升迁。另一个人可能有着正好相反的预期,认为这样的行事风格正好起反作用。因此她相信,坚定的自信不能带来工作上的提升。这两个人对同样的坚定自信行为模式有着不同的结果预期。一个人认为她可以做点什么来达到目的;而另一个则认为只需要等着老板做决定。两人在以后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如一个人是支配型的,另一个是服从型的,可能是由她们对特定行为(自信)是否带来强化(想要的升迁)的预期存在很大差异造成的。
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