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与原生家庭和解》(书)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那些只能满足父母需求的孩子,即使他们是模范,尽职尽责的分享和付出,承受着其他孩子不如自己善良的事实。只是如果没有机会去活出本真,没有机会在一开始体验自己,怎么爱自己?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作者:

【瑞士】爱丽丝•米勒,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人生活的影响。她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观,让世人想起了父母的侵犯对孩子的影响,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共鸣。米勒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躲过了纳粹的迫害。1946年她获得奖学金进入非常古老的瑞士巴塞尔大学。1953年以来,先后获得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接受精神分析培训。米勒于2010年去世,享年87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开阔了读者对儿童心理的视野。

书摘:

我们很早就开始鄙视自私的人。孩子如果符合父母有意无意的要求,就是“好孩子”;但如果他拒绝满足要求,或者他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驰,就会被说自私。父母通常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谓的教育孩子融入社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私需求。这样受教育的孩子,如果不想失去父母的爱——这是孩子能够承受的——就必须早早学会“分享”、“付出”、“牺牲”、“放弃”,才能真诚地分享和放弃。

一个已经母乳喂养九个月的孩子,不想继续母乳喂养,我们不需要教他怎么断奶。长期被允许自私、贪婪、不合群的孩子,会得到一个从内心分享和给予乐趣的机会。而那些只能满足父母需求的孩子,可能永远体会不到这样的幸福,即使他们是模范,尽职尽责的分享和付出,承受着其他孩子不如自己善良的事实。像这样长大的成年人,会再一次尽快教会孩子无私奉献,这对于天赋异禀的孩子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代价很大!

仔细看,“自私”一词的含义并不单一。类似的一个词是“尊重他人”,人们往往认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没有这个。如果一个母亲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能尊重自己和孩子,那她根本不需要教孩子尊重,孩子也会把自己和别人当回事。但是如果一个母亲没有得到母亲的尊重,她会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从她的孩子那里得到尊重。这种“尊重”所带来的悲剧命运,将在本书后面讨论。

如果追溯到其他道德评价,我们会发现它们不再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常常用他的爱来反对自爱,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很难想象他会真的爱别人。如果没有机会去活出本真,没有机会在一开始体验自己,怎么爱自己?

大多数敏感的人都把真实的自己隐藏的很深或者很彻底。那么我们如何去爱一个我们不知道也从未被爱过的东西呢?很多有才华的人对真实的自己一无所知。也许他们会爱上理想化的、飘忽不定的虚假自我——除非抑郁向他发出自我失落的信号,或者他们处于精神不安的状态,粗暴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就像面对陌生人一样。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