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非药物疗法(书)
在一些偶尔的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下服用,或是当所有别的潜在危害更小的方法都试过了,但收效甚微时再服药。可以一边继续服药,一边进行疗愈之旅。
事实上,不管是重度抑郁还是轻度抑郁,都没有很好的证据表明抑郁是一种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样的疾病。在对那些抑郁症病人的脑袋进行的尸检中,并没有相一致的病理发现。遗传关联确实存在,但几乎不可能成为压倒性的因素,而且比起大多数的因素来说,有关它的研究都显得更有疑问。同时,50 年的努力和研究并没有在抑郁症患者脑中、脊髓液中或者是血液中发现相一致的生化异常。虽然,一些研究的确表明,抑郁和低血清素之间有所关联,但是仍然没有证据表明低血清素,或者是其他神经递质或它们的分解产物水平低的大多数人都患有抑郁症,反之亦然。神经递质水平上的这些变化是抑郁的原因,或是抑郁导致了这些变化,又或是这些变化与抑郁之间有些什么确切的关联,这些都尚不明确。实际上,近期研究表明,压力和压力荷尔蒙更有可能是抑郁和观察到的神经递质水平变化的原因。在任何一个病例中,都没有临床测试来准确描述那些神经递质水平较低的人或哪一种物质可能水平低一些,事实上,也没有准确描述哪些人对哪些抗抑郁药物反响最好。而且,极少有证据表明,那些几乎是普及全球的抗抑郁药物比起我将在之后的章节中讨论到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显得更为有效。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看这些研究就会发现,抗抑郁药物也许仅仅只是比安慰剂要稍微有效一点点,安慰剂这种糖丸,在大多数科学研究中都会用来与抗抑郁药物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服用甚至是停止服用这些抗抑郁药物,都会产生令人身体不适的、有害健康的又或是潜在致残的副作用。关于 SSRIs 这一类本应该更安全、更新式的抗抑郁药物,也出现大量的数据表明服药后确实存在着ZS风险。最后,虽然抗抑郁药物的确能使抑郁症患者得到放松,他们不再那么焦虑,不再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忧心忡忡,但很多人都反映说,他们的感觉范围大大地“受限”了,或者说他们感觉自己“麻木”了。
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