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逝去的自我(书)

找寻逝去的自我:我们的人格可能是更密切地与内隐记忆过程相关联。往事泄漏,其实可以成为我们思考人格和记忆之间的关系的有效线索。

作者:丹尼尔·夏克特,心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找寻逝去的自我

 

书摘:

虽然心因性失忆症患者丧失了他们对某些或全部往事的外显记忆,但他们能否表现出对这些缺失部分的内隐记忆呢?突然进入心灵之中的不期而遇的意象,对某种特殊食物的厌恶,对某一事物没来由的恐惧或恐怖症,如此等等,所有这些,是否就是人们对那些他们不能在意识中回忆出来的往事的内隐记忆呢?

 

由创伤经历所引起的这些内隐效应,有的可能与杏仁核的作用有关。杏仁核在恐惧的条件作用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而且,海马受伤的患者,能够受到他们不能加以外显回忆的、具有情绪唤醒意义的经历的内隐影响。我们尚且不知,在某些心因性失忆症患者中所观察到的那种特殊类型的内隐情绪记忆,是否隐含了海马和杏仁核之间的某种不同。但是,我们在讨论拉杜克斯、大马西奥及其他人的著作时,已经开始为我们提供一种生物学的基础,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体验到那些由他们不能加以外显回忆的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虽然我们在前面所考察的那些临床观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软闻趣事的性质,但它们也提醒我们,过去经验的内隐效应也可以塑造我们的情绪反应、偏好及脾性等,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谓人格的关键成分当弗恪伊德提出动力潜意识假说并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时,他当然产生了某些与此相似的认识。

 

现在,利用认知神经科学所可利用的先进工具,我们可以对那些决定我们喜欢什么又不喜欢什么、并且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习惯反应方式的那些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进行探索。虽然我们的自我感和身份感高度依赖于我们对往事经历和自传事实的外显记忆,但是,我们的人格可能是更密切地与内隐记忆过程相关联。在心因性的或躯体性的失忆症病例中阶表现出来的往事泄漏,其实可以成为我们思考人格和记忆之间的关系的有效线索。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