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什么总是心里很难过?(视频)

划分是非的界限,包括把求道之人分成上士、中士和下士,只有“成乎心”者,像老子这样的博大真人。他所说的话,不是以外在的判断为标准的,而是用内心的觉知来衡量的,内心的觉知是“天地之平,平中准而大匠将取法焉。”

啮缺问道于他的老师王倪,王倪四问四不知,在前面视频我们讲过。当你开悟的时候,你看谁都是开悟的;当你没有开悟的时候,你看谁都是没开悟的。

 

有人就向我提出了这样问题,那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还是把求道的人分成了三等呢?包括孔子第6次问道于老子的时候,老子才说“丘,得也。”孔子,你得道了,那为什么之前没有说孔子得道呢?庄子说,“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如果你没有“成于心”,那就是一种偏见,那就是一种执念,你看待什么东西,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的。所以庄子这句话也是在强调一定是“成乎心”在先的。

 

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他能够站在天道的角度去审察一切、去看待一切的谏教生杀怨恩取与,之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者而能用之。”划分是非的界限,包括把求道之人分成上士、中士和下士,只有“成乎心”者,像老子这样的博大真人。他所说的话,不是以外在的判断为标准的,而是用内心的觉知来衡量的,内心的觉知是“天地之平,平中准而大匠将取法焉。”缺去问道王倪。王倪说“吾恶乎知之?”我怎么知道?但是他接下来又说了一段很关键的话,“你又怎么能够明白?我所谓的知道乃非不知也,我所谓的知道就是内心的觉知,我所谓的不知道就是摒弃了感官认知。”当然摒弃了感官的认知并不等于全面的觉醒,并不等于全面的觉知。

……

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视频。



去B站关注UP主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